原创生活

国内 商业 滚动

基金 金融 股票

期货金融

科技 行业 房产

银行 公司 消费

生活滚动

保险 海外 观察

财经 生活 期货

当前位置:财经 >

井陉县凝聚群众合力,发挥集体力量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修建旅游“天路”

文章来源:财金网  发布时间: 2019-04-29 08:31:17  责任编辑:cfenews.com
+|-

井陉县西部山区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丰富,但由于地处深山区,交通闭塞,出行不便,特别是作为“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”的于家村、大梁江村等24个古村落,由于受道路制约,多年来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,因此,修建旅游环路,盘活旅游资源,便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之举。面对这种情况,井陉县委、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经过反复酝酿和多方论证,提出了“凝聚群众合力,发挥集体力量,建设旅游环路,开发旅游资源,带动经济发展”的工作思路,在未利用任何上级资金的情况下,仅用22个月(预计工期3年),便完成了全长43.1公里的旅游环路建设(预估投资9.3亿元,实际投资2.1亿元,其中县财政出资1.6亿元,乡、村自筹、群众捐款2000万元,企业主免费提供工程机械、运输车辆、群众出义务工等折价3000万元),创出了不畏困难、善于创新、勇于拼搏的新时代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干事创业的井陉“天路”精神。

蝶变——山区旧貌换新颜

井陉西部地处深山,交通闭塞。“天路”的修通,实现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华丽蝶变,让古村落片区的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,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。

这条路连接了山村与外界

山区农民苦难言,出门抬脚就是山。“天路”的建成,打通了山里山外的通道。交通最不便利的张井沟村,去趟县城由以前的1个多小时缩短到现在的30分钟;直线距离1.5公里的张井沟村和大梁江村,车程由以前的2小时缩短为现在的10分钟;24个古村全线车程,由过去的4小时缩短到现在的40分钟。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,沿线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方便了,邻村串门更近了。正如狼窝村支部书记梁友科说的,“以前这里都是羊肠小路,根本过不去车,现在好了,人们出行方便多了。”

这条路带来了机遇与希望

“天路”犹如“一江春水”,激活了千年古村,引来了产业项目,一个个曾经的“空巢村”、贫困村吸引了大批京津和山西等地游客,促进了旅游业发展,为村民拓宽了增收途径,花椒、黑枣、小米等土特产品也多了销路。许多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前景,纷纷返乡创业,仅沿线农家乐就由过去的10多家猛增到近100家,收入也由原来的仅够维持运转到现在每家平均年盈利近2万元。中断多年的国家级非遗南张井“老虎火”,在今年春节期间又重新“绽放”,仅初三当天游客就达3万余人。吕家村老支书吕义清感慨地说,“以前都是靠天吃饭,这条路让我们尝到了甜头。”

这条路拉近了干部与群众

干部离群众有多近,群众就与干部有多亲。正是因为“天路”这个平台,干部从办公室走到了施工一线、走到了群众家里,一起规划线路、讨论征拆方案、解决各种问题,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拉近了干群距离,加深了干群感情,赢得了相互理解与支持。南横口村民高全勤说,“人家干部这么做都是为咱好,再不配合,实在说不过去”,主动迁走了自家的7个坟头。同时,“天路”也成为锤炼干部作风的“练兵场”,一场硬仗打下来,县乡村三级干部的思想观念、能力素质、工作作风都有了一个空前的提升,人人眼里不再把困难当困难,都愿意当先锋打头阵。

践行——艰苦奋斗成大业

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张河湾、绵右渠,到2016年“7.19”抗洪救灾,一代代井陉人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。“天路”的修建,再次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精神。

敢于担当

为了人民群众利益迎难而上

2016年,井陉县正面对转型升级、脱贫攻坚、“7.19”灾后重建等系列艰巨任务。“是被动应付,还是往前发展”成为全县各级领导思考最多的问题。县委、县政府为了促进古村落片区发展,坚持向大山要出路,提出了开发传统古村落资源,用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,带领群众毅然决然打响了“天路”攻坚战。修路过程中,县委、县政府提出“要修就要高标准,一步到位、不留遗憾”!在多次召开的交通、国土等部门协调会上,“不说不能办,只说怎么干”成为硬杠杠,各级干部写下保证书、立下军令状。沿途乡村两级干部也纷纷表示,“就是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通、修好”!正是凭着全县各级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,“天路”工程如期上马、顺利推进,道路宽度从规划时的8米加宽到12米,标准从乡村道路提高到国家山区二级路标准。

埋头实干

在战天斗地中奋发图强

山区农民苦难言,出门抬脚就是山。井陉县宁可苦干实干,决不让百姓苦等苦熬,宁可砸锅卖铁,决不错失大好机遇,不等不靠不向上级伸手要,战天斗地、凿石开路,没有资金自己筹,没有工人自己上,缺少设备自己找,不会技术干中学。为了规划合理的线路,县委主要领导先后5次翻山越岭、勘察地形,反复优化设计方案。乡村干部将办公桌搬到工地,白天一线指挥,晚上入户做群众工作,半夜回单位总结交流经验。梁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翠华为垫付修路资金,从银行贷款67万元,向亲戚借款30万元。“天路”全程山高坡陡,18.5公里路程海拔落差500多米,个别点位坡度在17度以上,摊铺机无法进场,铺设沥青难度极大,施工人员就用铲车一车一车端,把压路机牵到高位一次一次轧,终于铺上了柏油路面。整个工程改渠2710米,架桥3座,迁坟141座,砍伐、移植树木16600余棵,挖运土石方达到118万立方米,施工现场人休机不休,经常看到修路工人通宵达旦工作、在山坡上席地而睡的感人场景。

大力创新

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

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井陉县坚持从实际出发,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,打破了一个又一个“不可能”。针对资金短缺、施工难度大等问题,创造性提出“合作修路”模式,整个工程由县政府主导,沿线乡镇为分标段责任主体,各村为自村路段建设主体,乡、村负责打好路基、修通坯路,县政府负责铺设沥青。这一方面改变了过去政府为主体、承建商和工程队预算造价虚高的情况,节约了资金,花小钱办了大事;另一方面调动了群众积极性,沿线群众不计损失主动配合占地、迁坟、砍树等工作,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。针对专家提出的“不打隧道不能铺筑”问题,县委、县政府对上对下问计,提出“下挖山体、盘山而上”方法,既节约了建设成本,又满足了旅游体验,同时还消除了水毁隐患。

党建引领

发挥集体力量人人参与

组织是引领,党员是旗帜,干部能够搬石头,群众就能搬山头。在“天路”修建过程中,井陉县坚持党建引领,注重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发动群众人人上、集体攻,使全县干部群众拧成了“一股绳”,由过去的“政府干、群众看、个别人在捣乱”变为现在的“政府想要干、群众更要干、大家抢着干”。于家乡线路最长、工程量最大、拆迁任务最重,通过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,高标准完成了12.5公里的修建任务。工程队为节省补偿金,准备绕开预备党员梁卫华家即将成熟的玉米地,他知情后主动找到施工队,要求路从自家地里过,不要任何补偿。广大群众和民营企业主也主动捐款捐物、自发出工出力。大梁江村支书梁瑞锁带头无偿让出土地,增颖建材、为达建材等一批私营企业免费提供钩机、铲车等工程机械。核桃园村贫困户王喜虎不要报酬,一直坚持在施工一线。狼窝村村民高全勤说,“人家干部这么做都是为咱好,再不配合,实在说不过去”,主动迁走了自家的7个坟头。

传承——接续奋斗再出发

从井陉成功修建“天路”来看,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精神不仅没有过时,而且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支撑。如何在新时代更好的传承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,井陉县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
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

始终做到心中有民

习近总书记强调,民心是最大的政治。井陉县之所以能够下定决心修“天路”,最根本的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这启示我们想事情、做决策、干事业,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多谋民生之利,多解民生之忧,只要干部心里装着群众,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,群众就一定会支持拥护,再难的事也能办成。

必须大力弘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

始终做到心中有责

习近总书记强调,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,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。井陉县在多重困难下,战天斗地、奋发图强,打赢了修建“天路”这场硬仗,最关键的是依靠县委、县政府敢于担当的精神。这启示我们要发展,就要苦干实干,看准的事情要主动去做,定下的任务要坚决完成,不畏难、不避险,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。

必须不断解放思想、创业创新

始终做到心中有为

习近总书记强调,要鼓励地方、基层、群众解放思想、积极探索。井陉县在修建“天路”过程中,破解了资金、技术等一系列难题,最重要是不断解放思想,探索运用了“合作修路”等新办法、新举措。当前,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艰巨,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解放思想,自觉用改革的思维、创新的举措来谋划和推动工作。

必须锻造全面过硬的基层党组织

始终做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

习近总书记强调,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。井陉县众志成城修成“天路”,核心是依靠党组织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发挥了集体的力量。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打赢脱贫攻坚战,就必须进一步抓实建强基层党组织,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,依靠基层党组织来宣传群众、发动群众,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。

来源丨石家庄改革原创

编辑丨张又天

运营|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

关键词:

专题首页|财金网首页

原创
新闻

精彩
互动

独家
观察

京ICP备2021034106号-38  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  联系我们:55 16 53 8 @qq.com  财金网  版权所有  cfenews.com